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網絡,所有載體上的新聞最后都要落實到“寫”這個實踐環節上。僅僅是紙上談兵,是培養不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的。因此,無論是消息、通訊還是評論的教學,都應在實踐上下功夫
從“通識”角度切入
新聞寫作有其特殊的規律和模式,是與散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的。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新聞的人來說,他們經常會弄混新聞語言與非新聞語言的界限,新聞表達邏輯與非邏輯的分野以及個性化表達與公共表達的區分。而這些內容如果搞不清楚的話,將直接影響到其今后所寫作新聞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因此,不能忽視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等概念性內容的理論教育。
學習新聞寫作必須閱讀經典。這里的經典不能作狹義的理解,一方面是指經典的新聞篇目,另外一方面是指非新聞類的書目。記者在打好新聞學基礎的同時還要廣泛涉獵政治、經濟、法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對新聞寫作的培養要從“通識”的角度切入,提高記者的綜合素養,這樣才能保證寫出來的報道內行看著不外行,外行看著不迷茫,從而真正實現服務人、影響人的目的。
吐故納新中悟門道
新聞寫作課程必須要“寫”。目前,大學新聞學都會開設消息寫作、通訊寫作等課程,在一個學期之內,這些課程的老師會根據一個邏輯進行線性講座。筆者以為,完全沒有必要等到老師全部講授完畢之后才讓學生開始動手。可以通過“寫作—發現問題—反思—再寫作”的循環過程,學生不斷地吐故納新,自我反省,從而“悟”出新聞寫作的門道之所在。
老師也應該在教學環節中通過政策引導、環境設置、作業講解等方式,不斷地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機會。經過現場操作,學生們會發現自己在采訪過程、主題設立、細節采集、結構設置等方面的不足,從而調整學習方向和方法。
實踐摸索中找方向
新聞素養是一個范圍廣、內涵豐富的話題,這包括新聞敏感性、新聞價值判斷能力、新聞事實的觀察能力、新聞寫作的應用能力等多個方面。做好新聞素養培養的準備,可以為新聞寫作更上一層樓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方面的準備來源于兩點。一是書籍的閱讀,目前有大量著名記者所撰寫的關于自己從業經歷的書,比如柴靜的《看見》。還可以從《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出版的講述報道背后故事的書中找到同類文章。
另一方面要不斷融入新聞報道背后的故事,把一篇成功報道的實踐摸索過程告訴學生,從而形成對新聞記者職業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目前,新聞教育里的實踐缺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短期內,為了彌補教師因為自身缺乏實踐而無法給學生講述報道背后故事的缺憾,可以邀請學校所在地媒體的優秀新聞采編人員為學生“現身說法”。通過與從業者的直接面對面交流,讓學生找到前進的方向。(□張世光作者單位:工人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