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新質生產力 促進可持續發展
——寫在第25個“世界計量日”之際
□ 本報評論員
今天,我們迎來第25個“世界計量日”。國際計量組織確定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可持續發展”。市場監管總局結合我國實際,確立“世界計量日”中國特別主題為“計量筑基新質生產力 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保護等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
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產力這一基礎性、根本性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相比于傳統生產力,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關鍵是“新”,科技創新、生產要素創新、產業創新;重點是“質”,也就是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計量就是一項追求創新的事業,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一項新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新技術要變成產品,進而形成產業,甚至形成新業態,其關鍵的支撐要素,就包括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共同構成的質量基礎設施。在產業創新發展的全鏈條中,包括計量在內的質量基礎設施至關重要、不可替代。新技術要盡快形成先進生產力,須依托質量基礎設施全鏈條的支撐和服務。
計量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術基石,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實保障。測得出,才能造得出;測得準,才能造得精。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發揮計量基礎性作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于市場監管部門以及質量基礎設施工作者、市場監管科技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計量筑基新質生產力,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堅持創新突破、改革引領,加大基礎、前沿和應用領域計量薄弱環節技術研究,推動計量制度改革,提升計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堅持需求牽引、供給提升,加強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提升計量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培育計量新業態、發展計量新模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計量發展新機制;堅持政府統籌、市場驅動,既要加強政府對計量事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又要強化市場主體地位,培育計量校準、測試等高技術服務業,規范各類市場計量行為,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堅持協同融合、開放共享,既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計量發展新格局,又加強國際交流,促進開放合作,推進計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計量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唯有改革創新,方能行穩致遠。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計量工作的決策部署,乘勢而上、擔當作為、真抓實干,加強我國計量科技創新和能力建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