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里的計量史話
——中國計量大學逸夫計量博物館參觀記
□ 仲秋融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著西湖的柔媚鐘靈,也有錢江潮的澎湃激昂,還有國際上唯一一所以計量命名的本科院校——中國計量大學。中國計量大學位于杭州市錢塘區,其內的逸夫計量博物館可謂是學校的一座地標性建筑,來此參觀、研學的人們無不要與它合影。伴著習習江風,筆者走進這里。
通過導覽圖得知,逸夫計量博物館有中外古代計量和近現代計量兩個主要展廳,分別位于西校區求是南樓4層和5層,共展出千余件藏品,并陸續獲得海內外校友的熱心捐贈。這些館藏的各個時期精妙絕倫的計量文物或仿品,包含豐富的古今中外計量知識,真切地將中外計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仿佛一座計量的大課堂。
我們坐電梯至5層,往下觀覽,一步步向4層前行,開始了計量之旅。5層是歷代計量儀器及知識的大展臺,也生動展現了傳統計量軍事智慧與商業活動。
在原始時期計量展臺,陳列有一組原始社會石器,它們是原始人粗略計量文化的現實體現。母系社會氏族村落遺址模型栩栩如生,配圖有伏羲女媧圖拓片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后者展現出古人曾以禹的手、腳或身高定比標準的測量標準傳說。看來大禹不僅有疏通江河的功績,也是中國度量衡史上的第一人。
在先秦階段展區,展示出早期人類制定度量衡基準時,以人體為標準的普遍規律。如“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即先民最初用手量物,一把為一尺,一指為一寸。又如以名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引出“跬”的地積單位,即現代的一步相當于古代一跬,還有溢(一手捧的量)、掬(兩手捧的量)等,也都是最初與人體相關的容量單位。其他如商代骨尺、圭表、漏刻、商鞅銅方升等展品,皆是先秦的代表性測長器具、天文儀器或容器。春秋戰國展區的私官銅鼎、陳純銅釜皆為量器,它們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反映。這部分展臺還復原了齊國多件量器,如田和未立為齊侯時鑄造的子禾子銅釜,腹外壁鑄銘文108字,銘文中的“子禾子”是田和為大夫時之稱,說明齊國已具備了嚴格的量制管理制度。
秦漢展區有多款復原模型,如上刻秦王詔書銘文的秦權、類似于現代游標卡尺的新莽卡尺,以及袖珍便攜式的銅圭表尺,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像及相關圖文解說。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是始皇帝的偉大功業之一,也必將為后世所銘記。漢代計量技術進步,既出現了漏壺、日晷類測時儀器,又有懸土炭、觀琴弦等測濕的辦法,還有相風鳥等風向儀,更有應用在方位測量上的指南車、記里鼓車等。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展臺,主要以度量衡及其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為主,如魏晉劉徽《九章算術注》,以數學考校度量衡;裴秀提出“制圖六體”理論,開創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荀勖以樂律訂古尺;“南人適北,視升為斗”圖畫;隋朝形成中國度量衡史上特有的大小制;《唐律疏議》一書規定了計量管理制度,首次將度量衡法令載入國家法律條文等。宋元階段有大量精巧的計時儀器,如蓮花漏、秤漏、四級式漏刻、赤道式日晷等。隨著西方科技的進入,明清時期創制了如鴛鴦青銅砝碼等中西合璧的量器。此外,還展有一系列琳瑯滿目的計時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地平經緯儀、璣衡撫辰儀等。
人類是多有計量智慧!當筆者走到世界文明計量展區時,不禁發出贊嘆。這個展區展示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歐洲的計量,揭示了中外古代度量衡的起源、發展之異同,各國度量衡共同特征等。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計量大事記中,以圖文形式介紹了國際近代計量突破古代傳統度量衡的標志——1875年國際《米制公約》的簽訂,并展示了“千克原器”的實物。
逸夫計量博物館最吸引眼球的是展廳中大量與古代軍隊作戰相關的計量實物模型。例如精巧的藏品“指南車”,是傳說中的自動機械類發明,在今人的努力下,根據古籍記載成功復原。據載,它采用能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系統,能為在迷霧中戰斗的軍隊指明方向,后逐漸從軍車發展成彰顯帝國實力和皇帝威儀的大駕鹵簿,外觀豪華,是我國機械制造史的重大發明創造。還有漢代張衡發明的“記里鼓車”,也是一件極具特色的車類模型展品。車身呈倒梯形,上有一“S”狀的橫桿,桿上有兩個擊鼓木人,由齒輪系統完成車行計程,類似于現代汽車中的里程表。
這里除了展示計量相關的軍事發明,還有有趣的蠟像場景展區。如康熙皇帝累粟定尺的場景、劉承珪創制戥秤的場景等,皆栩栩如生。甚至還有一些多媒體互動裝置,如身高體重測量換算互動、計量成語測試互動等,寓教于樂。
逸夫計量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一家高校計量行業類博物館,不僅是每位中國計量大學學子入校的“第一課堂”,也是市場監管總局第一批全國計量文化和科普資源創新基地、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錢塘區“第二課堂”教育基地。來到這里,人們仿佛坐在計量大課堂中,調動五感去追尋計量史話,感受著歷代計量儀器展示出的豐富計量知識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計量文化。讓觀覽者深深體會到了計量是古人的智慧,人類因量值而定義世界,生活更因計量而繽紛美好。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