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演繹刀尖絕活
——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辜柳希工作室
□ 本報記者 劉 佳 王惜純 文/攝
四月的廣東潮州,樹在風中搖曳,木棉花開得熱氣騰騰。陽光透過樹梢的縫隙,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穿過潮州西湖工業區,在清一色的廠房中間,一座古樸的飛檐門樓格外顯眼,這里便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辜柳希工作室,也是辜柳希木雕精品館所在地。
辜柳希近照
門是敞開的。走近,一股木質與檀香混合的芬芳撲面而來,宛如置身于古老的書屋,沉靜而又充滿故事。四下里,錯落有致的木雕作品仿佛守護著這片創意的凈土,它們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大師與自然對話的見證。
眼神清亮,和藹可親,步履輕盈。這是辜柳希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站在碩大的花梨木《三層龍蝦蟹簍》前,辜柳希開心地說,這件高3.28米的作品,采用整段近6噸的花梨木,共有80只螃蟹、30只龍蝦,是他和眾多徒弟歷經5年近5000個工時精心雕刻而成。
每一刀削下的木屑,都是時光的細語;每一抹精細的雕花,都承載著匠人的情感與智慧。這件作品也因此獲得中國第四屆國際文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特別金獎。
這座7層的展館里,陳設著不同類別的1500余件木雕作品。這里有策馬縱橫,有大河厚土,有海天南國,有瑰麗歷史,有民淳俗厚,有多元共生……探訪木雕巨匠的詩意空間,探尋潮州“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之美,由此開始——
每件木雕都有故事
刻刀如同魔術棒,輕輕揮落,便有靈韻生動的圖案躍然于木上。
辜柳希的工作室內,有很多件關于“龍蝦蟹簍”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生活的饋贈。
“龍蝦蟹簍”是潮州木雕最具特色的題材之一。潮州臨海,蝦與蟹就成了創作的元素。作品采用樟木雕刻,在繼承傳統的鏤空雕技藝基礎上,融匯浮雕、圓雕、鏤通雕多種技藝精雕而成。
纖薄的竹簍,簍中的蝦、蟹、螺等物,栩栩如生。層層疊疊的魚鱗活靈活現,細如發絲的蝦須清晰可見。動靜相宜、疏密有度中,有浪花托底,有水草依傍,浮浪翻轉,渾似無骨,其實刀刀中肯,點點扎實。
木制的物品都是有故事的。在辜柳希看來,因為根深和葉茂,汲取天地之精華,向著陽光,堅持生長。
各種樹根和木段,經由大師的刻刀,變成一件件盛世絕唱。每一個蛀洞,每一塊凹陷,每一道裂縫,都是歲月的凝結,辜柳希因色取巧,因材施藝,變瑕為瑜,或渾厚樸實,恢宏博大;或文脈淵遠,浪漫雄奇。巨匠的手工精品匯集于此,成就了賞心悅目的審美殿堂。
例如《四季花板》,采用多層鏤雕方式,表現梅、蘭、竹、菊“四君子”。花鳥呼應,花團錦簇。細看,花朵枝葉均不過盈寸,瑞鳥也不過六七厘米,但布局巧妙、內容豐富、繁而不雜、密而不亂。
例如《穆桂英掛帥》,題材取自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以樟木雕刻而成。作品層次豐富,意境深刻,剛柔并濟,洗練傳神。
例如《清明上河圖》,共有5片組成,每片長近3米,以香樟木為原料,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人物、建筑、船舶、樹木之間的處理極盡巧妙。其中,僅人物就雕刻有800多個,生動的眼神、細致的發絲、流暢的衣褶、輕盈的飄帶……以至于忘記了它們的前身竟是一塊木頭。辜柳希的徒弟告訴記者,該作品前后歷時8年才完成。
每件手工木雕都獨一無二。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水樹木、人物形象,不同技法的相濟妙用,成就了木雕工藝的萬千變化。辜柳希說,這就是中國傳統技藝——潮州木雕的魅力。
潮州木雕發端于唐,盛行于明清。作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潮州木雕尤以多層次的鏤通技法和金漆裝飾手法為世所稱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辜柳希作品《清明上河圖》(局部)
藝術生命揉進作品
每天早早來到工作室,沉浸于木雕創作的忙碌中,已經成為辜柳希多年的習慣。
記者問:“如果有一個月的假期,您愿意歇一歇嗎?”
“不愿意。”辜柳希笑著說,自己17歲入行,一直就沒離開過木雕行當。那些精雕細刻的物件、清爽宜人的木香,已經融進其生活中的日常。
今年70歲的辜柳希,是土生土長的潮州人。從小在家門口的木雕作坊耳濡目染,辜柳希很早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年少時的熱愛,也催生出他在木雕方面的天賦異稟。
上世紀70年代初,辜柳希開始學習木雕工藝,師從潮州木雕名師陳春炎,后以優異成績考入潮州市二輕金漆木雕廠。1989年起任潮州市藝葩木雕廠總監制、總設計師。2007年發起成立潮州市傳統工藝研究會,創建潮州傳統工藝服務平臺,為民間藝人提供創作基地,推動了潮州木雕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2011年,藝葩木雕廠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辜柳希創作的作品,曾獲國家級特別金獎4件、金獎15件,獲省級金獎7件。
一路走來,一把刻刀,一塊冷木,一份堅守和幾十載歲月,靠心摹手追,靠日積月累,辜柳希以這樣的方式,成為藝術和生活的鐫刻者。
作為指尖上的技藝,手工木雕沒有一成不變的圖紙,也無法用機器完成,全憑木雕師精湛的技藝與豐富的想象力。數百個姿態各異的人物如何在一塊木頭上疏密有致地呈現?鏤空之處,暗藏著怎樣精美的細節?如何能做到細如發絲、薄如蟬翼?
機雕無法做到立體圓雕和“穿枝過梗”的多層透雕。于辜柳希而言,木頭的雕琢如同學藝一般,既要保留傳統又有創新。取材、打胚、修光、刻畫,包括貼金等,只能一點一滴,通過雙手精雕細刻,展現木頭的新生。好的木雕是多方面融合的結晶,是把自己的生命揉進去創造的作品。
辜柳希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雙手——粗糙異常、布滿老繭,還有剛剛割破的帶血的傷口。來不及包扎,辜柳希邊擦著邊笑言:“習慣了。”
那雙飽經滄桑卻依舊靈巧的手,令在場的所有人唏噓不已——正是木雕匠人的專注與堅守,才最終成就這些工藝精湛、形象生動的作品。
心中有木,刀下有乾坤。在木雕的世界里,匠心是歲月沉淀的印記,是對自然饋贈的敬畏,是對藝術無盡的追求。每一塊木頭,都承載著生命的故事。每一刀削去的,不僅是多余的部分,也是對時間的雕刻,對生命的禮贊。
辜柳希作品《清明上河圖》(局部)
推陳出新傳承不輟
在潮州的古街小巷中,隨處可見那些細膩的木雕窗花、栩栩如生的木雕神像和精美的家具裝飾。
木之美今天依舊潤澤著人們的美好生活。如何讓潮州木雕煥發新活力?
在辜柳希看來,只有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傳統和創新并舉,才是潮州木雕未來的發展方向。基于這樣的理念,辜柳希在其幾十年的實踐中,從材質、形式、題材等方面對潮州木雕做了諸多嘗試和探索。
為了滿足收藏愛好者的需求,辜柳希等傳承人將沉香木、檀香木、黃花梨等高檔“硬木”引入潮州木雕,并對一系列雕刻工具和制作工藝進行了改進與創新。
為了打破潮州木雕制作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辜柳希依靠多年的實踐經驗,引進桐油大漆和一批新材料,發明了獨有的合成金地漆新配方,不僅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以往“怕冷怕熱”的潮州木雕順利進入北方和熱帶市場。
因熱愛而“守藝”。作為非遺傳承人,除了自己的堅守,辜柳希也在一直致力于將潮州木雕發揚光大——成立校企聯辦的培訓班;籌資創辦潮州木雕博物館等,免費向公眾展覽潮州木雕藝術精品;免費培徒近300人,其中超過50人成為技藝杰出的工藝師,包括省、市級大師10多位。
為了推陳出新傳承不輟,近年來,潮州市政府部門也在全力加強非遺保護傳承與利用工作。如:組織非遺公益培訓,積極培養非遺傳承人;連續10年開展“暑期藝術歡樂季”免費培訓班,涵蓋潮州大部分非遺項目;建設非遺數據庫;推動非遺創作宣傳;開創“非遺+鄉村振興”模式,讓非遺成為富民興村的產業等,讓非遺真正“活”起來。
《中國質量報》【質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