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有媒體報道,目前卡牌盲盒受到部分未成年人熱捧,有的未成年人不惜花費巨資購買卡牌盲盒,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這背后隱藏著一條由卡游公司、卡牌評級機構、二手商家等共同構成的利益鏈,他們層層收割,讓未成年人成為這場“游戲”中的最大受害者。
近些年,盲盒在消費市場持續升溫,美妝、餐飲、家居、娛樂、零售等不同業態,紛紛玩起抽取“驚喜”的套路,形成“萬物皆可盲盒”的現象級消費風潮。不過,隨著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盲盒經濟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負面問題,特別是盲盒風刮到未成年人群體中,其負面性更加凸顯。
京津冀消協組織去年3月聯合發布的盲盒消費調查結果顯示,93.06%的受訪者對盲盒有負面看法,其中,56.40%的受訪者認為盲盒價格過高或存在商品溢價情況,44.09%的受訪者認為盲盒購買易成癮,40.47%的受訪者認為盲盒銷售存在投機炒作或黃牛倒賣現象,35.29%的受訪者認為盲盒噱頭過大,23.17%的受訪者認為盲盒有涉嫌抄襲情況,21.21%的受訪者認為盲盒存在捆綁銷售情況。
上述種種問題在卡牌盲盒營銷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易成癮這一點,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最甚。據了解,部分中小學生癡迷于集卡,他們通常是從一整盒卡牌中隨機抽取卡包,每包里有五六張卡牌,便宜的十幾元一包,“高級”的款式幾十元一包。卡包不透明,玩家在拆開前無法判斷卡包內的卡片角色或等級,拿到自己喜歡的“稀有款”需要賭運氣。有的學生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卡片,會購買整盒卡牌加大抽中的概率,這被稱為“端盒”;也有的學生會花高價從他人手中購買自己心儀的卡牌。
相關專家指出,卡牌盲盒的銷售模式帶有賭博性質,商家單方設定的規則中有誘惑消費者上癮并進行循環消費的套路。未成年人有較強的好奇心,但心智不成熟,對商家誘導性的銷售手段缺乏判斷力和自控力。商家通過抽卡規則和售賣規則刺激未成年人不斷獲得獎勵和滿足,從而讓他們反復購買,甚至產生心理依賴,集卡成癮。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一旦上癮,危害即顯。淺層次的可能是財產損失,有的孩子會將大量零花錢用于抽卡消費;更深層次也更需要重視的是對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傷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花大量心思去抽卡記卡,會影響身心健康。有媒體曾報道過未成年人偷刷父母的銀行卡買卡牌及偷竊財物換錢買卡牌的案例。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生產、銷售用于未成年人的玩具、用具、游戲游藝設備等,應當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準,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據此,有法律人士建議,針對未成年人的卡牌盲盒以及其他類似的讓未成年人上癮的商品,都應該在禁止生產和銷售之列。
顯然,給盲盒營銷行為劃一條法律紅線勢在必行。當務之急是完善盲盒營銷相關法律法規,既要對盲盒經營范圍進行嚴格限定,又要對盲盒抽取機制進行規范,如規定盲盒經營者應將抽盒規則、商品頒布、商品投放數量、隱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以顯著方式對外公示,保證消費者購前知曉,還要對盲盒內商品的質量及售后服務提出明確要求,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應對盲盒銷售對象進行限制。2023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提出盲盒經營者不得向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銷售盲盒,應以顯著方式提示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購買盲盒應取得相關監護人同意。
在此基礎上,相關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盲盒市場的監管,強化盲盒質量監督,開展專項治理行動,打擊不法商家誘導消費行為。對于盲盒經營者而言,應明晰盲盒的基本屬性是商品,要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經營,并承擔法定的質量擔保責任,既要保證產品來源可靠、鏈條完整,也要履行退貨、更換、修理等經營者義務。盲盒經營者一定要明白,盲盒并不“盲”,誰一旦“心盲”進入“盲途”,必將受到法律制裁,被市場拋棄。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